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高低
师,自古置于“天地君亲”一系列之中,并得到极高的社会认可与尊重,千百年来尊师重道成为我国教育的基石,也只有具有尊师重道社会风气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明日之希望。
图片
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,由于个别无德之师行为的影响和受教育者现实需求的转变,高职中的尊师发生着深刻的变化。在理性批判与感性直观的作用下,尊师由老师职业向师者魅力转变,即有德有才有能有见识有学问的老师受到学生的追捧与尊重,而将老师作为生存手段,昏昏然不知所谓的老师则受到学生无情的批判与嘲讽,这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。
毛主席在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一文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指出“谁是我们的朋友?谁是我们的敌人?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。”在教育战线上同样如此,但作为教育的两大主体(老师、学生)往往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上站在了对立面成为了“敌人”。学生不听话,老师应该教育学生;学生有违纪,老师应该处理学生……如此种种敌对现象每日上演无数次,如果教育过程中师者的劳动培养出与人民敌对的“力量”,这就是师者的“劳动异化”。
第一,师生要深刻的认识到共同的敌人不是人而是“问题”,是某一种错误的习惯、行为、观念、思潮等,虽然这些“问题”都是由人所产生的,但在实际的解决中要将人和“问题”剥离开来,否则终将陷入敌对的“对人不对事”的桎梏。
“有朋至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,“朋,同志者”,“同志”则道相近。师生关系首为朋友关系,只有这种关系才能使学生乐意与老师坦诚不公的探讨“问题”,才能够使问题更加的透彻。正如马克思所言“问题就是公开的、无畏的,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。”师生以朋友关系共同解决问题才能使师生之间不会存在“问题”,才能在现实中体现出尊师重道,展现出“智慧无边界”。
第二,师者在教育中占先天的优势地位,“上对下”地位的不平等难免心生“我对你错”的心理,这样的状态难免产生不尊重的语言、行为和处理方式。而学生在“错”的前提下,渴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得到认同,即对“错”的解决,对人的认同。
因此,在“错”面前,师生应是“战友”关系,携手应对“错”这个“敌人”,直至消灭它。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,斗争的双方以理论为武器,以实践为战场,在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上进行博弈,直至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产生为赢。
第三,师生即是教育的“剧中人”,又是教育的“剧作者”。无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老师中心论,还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的儿童中心论,都将师生关系分割讨论,淡化了两者之间“互为”关系。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存在,即无学生就无老师,无老师也就无学生。学生的获得乃是老师的付出,老师的获得乃是学生的成就,两者的共同获得才能生成现实幸福感,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两者共同作用下的结果。因此,师生“互为”关系才能产生现实幸福。
第四,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,教育不能局限在教育场景中,高职教育更不能止步于功能性上,只关注于人作为“工具的人”的存在。教育要广泛应用于生活场景中,师生以生活实践为“师”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才能打破“本本主义”、“经院学说”的桎梏,寻求到生活真理。就这个意义而言,师生关系应是“同窗”关系。
编辑:易鼎教育集团